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启动课程群提升项目,以教学改革立项的形式,打造系列“超级金课”,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开拓、顽强拼搏的意志,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适当给学生“增负”,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建设一批具有“挑战性”的“超级金课”,以期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2.以OBE理念引领教学全过程,注重能力培养,有效实现毕业要求的达成。
3.以CDIO理念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通过构思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方案,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大胆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获得较大的提升。
三、建设要求
1.在培养计划原有框架的基础上,保持总学分不变,重新梳理专业课程平台,突破课程间壁垒,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尝试组建课程群,开展团队教学。
2.“超级金课”是以“二级项目”为核心的高水平课程群,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以项目实施为主线,将内容具有关联性的理论课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原有教学计划的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性训练)进行整合,统筹安排教学。设置的二级项目应当是基于学生团队的,并且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挑战性。其它说明如下:
(1)理论课可以是原有教学计划的单门课程或课程群,也可以是新设课程或课程群。
(2)“超级金课”中的理论课,按照原有培养方案的要求设置学分和计划学时,实际执行学时按照计划学时的2倍实施,其中课堂授课学时不超过执行学时的1/3(即不超过计划学时的2/3),其余的学时主要用于课程项目(三级项目)的实施。(例:一门课程计划学时为32学时,执行学时为64学时,课堂授课不超过22学时,剩余42学时应为实践环节)。
(3)“超级金课”实施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教学阶段(包含课程的三级项目),第二阶段为“二级项目”实施阶段,即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性训练)。两个阶段要统筹实施,分别考核。相关课程中的“三级项目”是“二级项目”的子项目,两阶段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顶石项目”,训练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CDIO全过程。
(4)课程原有的实验(上机)可以保留,也可以融合到课程项目中。
(5)“超级金课”中如果包含多门课程,各门课程应分别考核。
(6)“超级金课”的教学应以项目实施为主线,灵活安排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需要,实践教学场地可以为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或教室等。
3.“超级金课”教学应为团队教学,系主任牵头组织,由系主任指派一名“责任教授”(责任教授与系主任为项目的共同负责人)进行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鼓励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指导。团队教师做好分工,在教学各环节给予学生指导,引导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创新。
4.每一项立项的“超级金课”建设项目要求连续执行至少3个教学循环,期间可根据教学效果进行方案调整。
四、考核办法
以教学改革立项的形式管理“超级金课”的建设与实施,立项后:
(1)每个教学循环开始前均需要报备详细的实施方案;
(2)每个教学循环过程均需要接受专家组的评估;
(3)每个教学循环结束后均需要提交总结材料,举证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教学反思,参加学校改革经验汇报。
五、激励措施
1.“超级金课”的项目实施经费按每生200元进行预算,每年拨付一次。
2.年终工作量计算分为两部分,第一阶段课程教学工作量,按照执行学时的总学时,参照原工作量计算办法拨付。第二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二级项目阶段)的工作量,参照原工作量计算办法拨付。
3.获批立项的“超级金课”,完成教学任务并通过学校组织的课程评估后,给予每学分(计划学分)5000元工作量奖励,每年年底拨付,由系主任和责任教授统筹分配。
4.“超级金课”中承担教学任务的教授,其实际参与的第一阶段的执行学时可认定为单门授课学时。
六、项目申报
1.各专业自愿申报,每个专业或专业方向限报一项。
2.因课程群建设,对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进行了重新规划,教学循环开始前,各学院需报送详细、完善、可行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授课场地要求、团队成员和分工、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等内容。
七、材料上交
请各学院认真研究部署本次教学改革相关内容,以育人为本为出发点,力争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特色“超级金课”。请各学院于11月30号之前上交详细实施方案(一份,纸质版和电子版)。
附件:
1.“超级金课”建设实施方案模板
联系人:李文静 马明建
联系电话:8048592
联系邮箱:jcs@ysu.edu.cn
教务处
2018年10月31日